Dec 8, 2014

我用什么收集时间




总有一些平淡的现实,不能够被轻易地推卸,渐渐变得漫长,无止尽,进而索然。往返一些循环的周期后,才进入至一种习惯而有序的态势。大多情感的产生,都来自于在时间里不可轻易被察觉的缓缓的蓄积,两者相生,彼此相证。

许久之前,我们写在日记里的故事,或留在书本上的涂鸦,和反复练习后不停使用至今的签名,存留下来的笔迹如果尚能够在多年以后启发自己的,其所承载的令人难以言状的情感,往往比刻写下来的记忆要更深邃厚重,难以褪色。对于人类而言,时间显然存在于更高的维度,即使能够被刻量,对此的感知也终究模糊不清。准确而言,我们无法感知时间本身,而只能感受到因为时间而导致的后果。事件归于记忆,情感存在内心。对于此,大可悲伤,也应庆幸。

十年,我一直抚养着一只小狗。岁月流转,白驹过隙,自我记事以来时长最久的一段相处,并非家人,或朋友,而是一只马耳他犬,几乎夜夜相伴。白色长毛,拥有纯黑色的鼻子,四爪,和眼睛,这是这个犬种理应所有的健康神色。如今它的鼻子已经不再纯黑了,但是我也无法深刻精准地记得它幼年时的鼻子有多么的乌黑湿润,所有的描述都来自线上的百科,那些资讯无疑帮助加深或者伪造了我的记忆。但是有一点,我能够切实的肯定,我们之间互相的倚靠和依赖。

我确实无法一厢情愿的想及或证明它对我的忠诚,我总能看到它对陌生人所展现出来的,却从未在我身上的热情和欢快。至少在多年以前,这点确实多少有曾伤及过我的自尊。为了平衡,我也常对它说,根本就不爱它,不欢喜它之类的言辞,埋怨它始终都是自己推托不了的一个讨厌包袱,让我无法自由地在朋友家宿夜,无法随意地出国旅行等等。

尽管如此,数千万亿分秒的平淡相对里,终归能够错生出一种复杂的内心牵绊。无数次的洗澡和喂食,相伴散步,梳理毛发,互相捉弄玩耍,在它肆无忌惮地任性后收拾一片狼藉,分开独处,又彼此相伴,互相走失,又互相寻到彼此。这是生命之间的相厚无比地交流,经过时间的淘洗,一切都早已无法假饰。

最近看一部电影,导演理查德的《少年时代》。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时十二年。没有急切和剧烈的推进,故事的叙述趋近于一种流水账式的粗暴的平实,岁月在片中的每个人物的脸庞,身形获得令人震惊的体现。十二年,三小时。整部电影就是一台收集时间的容器。影片的末尾,男主人公在大学的首日邂逅一位女孩,他们相约翘课去野外徒步,最后在一处山崖上,面对每日复刻,却依旧宏伟的日落,一起享受当下。女孩说,与其使我们尽力地抓住时间,不如让时间静静地捕获我们。


我们在每时每刻经历的平凡的片段,一件物品,一段相处,一个生活的转折,一次精神抖擞的出发,以及所有在允长的生命里存蓄下来的一切,都是我们对时间的收集,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据。

Nov 17, 2014

保持通话



祖父去世后,祖母坚持独自生活。几周以后,固执地将历来服侍身侧的帮佣辞退了。后来听说,二人相处的最后的那段日子里,祖母一改平日的和善,突然就四处借故挑起刺来,近乎与人为难。帮佣阿姨心存无奈,时日一长,去意越发坚决。父母辈们只能苦劝挽留。九十岁的老人,心性自来也是乖张些,又刚遭遇丈夫离逝,天人更替,心中执念一重,更不像年轻些的会屈从世故人情了。后来事端又发,几次指人偷盗,父母辈们知道此结难解,不敢忤逆老祖宗的心意,最后只得好言将帮佣阿姨送回家去。随后大家马上四处相寻,又请了几位老成忠厚的来帮忙照顾祖母,也被祖母一一打发走,无一能够长久。
从此,祖母开始独居。子女们哪里能够安心。逐一苦谏,不是相劝祖母能够搬去与自己同住,又或再寻几位更有些耐心精细的人能够继续在家服侍帮忙,彼此再相处试试。只是各种提议,最终都被拒绝。子女们没有办法,只能各尽所能,常去上门照顾。祖母有子女四人。大伯父是长子,自己都近古稀年纪,近年来,又蓦地患上了帕金森症,行为不便,只能和大伯母一起,每周一次去祖母家,买来食材,帮祖母做饭。二伯父家与祖母最相近,女婿家在江南著名的渔港,平日常有山货和海味,即刻拿来和祖母增进口福。姑姑是唯一的女儿,祖母独居后,就常去留宿陪夜,宽解心事。父亲从事保健品行业,祖母平日的营养和药类,都由父亲补给。母亲是祖母最小的儿媳,却也是最受累的,祖父生前,母亲已每日必去祖母家探望,祖父离世后,去的就更频了,帮佣阿姨走了,家务更是母亲每日料理,从不间断,风雨不阻。
孙子辈的大多在国外,远去四海。各自都与祖母相约,逢年过节,每周一次,电话问候。只是祖母耳背,通话常有不畅。匆匆数句,又惦记话费,忙忙地挂电话。每每只能如此,令子孙们更添挂念。
子女们再孝顺,也无法无微不至。祖母有腿疾,耳目不聪,依旧早起,自己去买菜,撑着拐杖,缓缓而行。自己烧菜煮食,照料满阳台的盆栽。每日需吞服各种药片,床边的桌上摆满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瓶子。祖母历经历史变故,素来节俭,冬日不忍开暖气,夏日不舍得使用空调,久劝不听。她又是数十年的虔诚的自修居士,家中自设佛堂,每日早课午修,从未停歇,关节重疾,却长跪诵经。令家人们都难辞心酸。想来她四代同堂,儿孙多福,虽长寿,却也饱尝年老体衰的幸苦。
家人们都知晓,最令祖母获苦的,是祖父的去世。没有人能够替代祖父,与祖母一起相守相依的。每想到此,即使远在海外,也更增伤感。
一日去超市,看到时令的大闸蟹,想到祖母最爱吃这个,于是拨通电话问候祖母,想问问,今年初上的大闸蟹,吃了没有。电话响了许久,想是祖母耳背,又行动不便。心里能想到祖母慌忙又缓慢地从一个房间蹒跚地走到另外一个房间来接电话的画面。电话通了,那头问,是谁,哪里打来的?我说,是孙子,是文龙,从新加坡打来的。那头听不清楚,继续问,怎么不说话,谁?哪里打来的?我急忙从人流拥挤的超市出来,躲进车里,喊开嗓子答,是我,从新加坡打来的。祖母依旧反复问,我就依旧反复答。
也不知轮回了多少次,只知早就泪眼盈眶。

Oct 27, 2014

青春与暮年



外面的世界都在发生着气候的变化,北半球临冬,南半球入夏。这些日子,旅居在北方的朋友寄信来,说是在俄罗斯的边境上,已经开始飘起雪花来,偶尔一夜苏醒,意外地望到窗外的世界被银装素裹,一时间恍若隔世。从春夏,至秋冬,节气轮换,冷暖更替,令人更能够轻易地觉察到时光的去向。

仅仅只在这里,四季依旧平常。岁月也是,始终温和柔软,日子总在左右周转,之后再一路前行,却也难得坦途。生活虽然日益紧凑,而内心却愈趋慵懒闲淡,和少年时的神采志气互相告别后,彼此越去越远。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缓慢,周围的景色看来也平凡无趣,有时更被些许不知不觉的假象所迷惑,仿佛陷入泥沼里,被拘束了手脚,再也难以一跃而起。

生命似一条大河,一直串行不息,从微末细小的源头,到不断交汇聚拢的水流,纷纷落入的雨水,又有中途离别而去的支流,一次次相会,一次次分开,纷至沓来地遭遇,历经缤纷的世故和故事,漫漫远涉后,直至到达大海,获得某种圆满。这趟旅程,无论在意的是过程,还是结局,都不会是轻易的。

大概在十四岁的时候,我还在北方沿海的一座小城念着中学。学校操场的一处角落,栽着一株巨大的花树。那时学识浅,并未考究那是什么树。只记得它在春末,大约在清明将至谷雨时分开花,像似默默地积蓄了整年的力量,尽然能够在夙夜之间,绽开满树的白花,彼此簇拥怒放,热烈不已。短短数日,一到初夏,满树花朵就纷纷凋谢,犹如落雪铺满一地。那时江南有梅雨,稀稀落落地,没几日就将花瓣都烂入泥里,闻起来最有时节的气味。到白露时,绿叶开始败黄,每到放学时,正值夕阳一斜,如若正好风过,枝桠摇曳,满树金光闪耀,分外威武,又不时被风带走几片落叶。到初冬后便整个落完了,只剩一堆看似濒死的枯枝。那些年,江南无雪,整个冬季里,那树木都形容枯槁,惨淡萧瑟。却到来年雨水一过,枝头绿芽新生,整个又像从冬眠中活过来乐。

这是一棵树木的生息荣辱,一年一轮回,岁岁不尽。我认识它时,它已到暮年,只是比起我来,大概还能长寿得多。于是,那年还在青春期里焦虑疑惑的我,时常站在那棵树下,看着四季不同的光景,想起一株一生不将行动的草木的活着的意义。

我曾想过很多为什么活着的企图或目的,这大概是每一个曾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曾经历的哲学的起源式的思考。实现自我,完成价值,这些看似能够解释一切的正确答案,在相当长的一段生活经历里充当了比情感,物质都更坚实的支撑。却又在年岁的更迭中被反复检阅,直至自相回避。这是现实的惨烈,这个世界自有一套磨练人心的方式。


东方的大河,与西方的大树,是彼此文化中对生命的比喻。自然界的万物存在,或许就是为了繁衍,和生息。而我们,则需自省内心,发现一种各自自知的强大支撑,这将比任何质化或形式的存在,都更能够对生命尽责。

Oct 6, 2014

一个接近真相的故事



大卫芬奇再次向影迷们展现了他的冷峻。在纽约电影节上作为首秀登场的电影《消失的女孩》近日在新加坡上映。长久以来对大卫芬奇的作品的信任积蓄成内心剧烈的期待,令我在上映首日就迫不及待地约起几位好友们一道去电影院一睹这部新作的风采。

一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却并不显得允长。玄机叠起,高潮不尽,情节的推进令人无法预料,总以为故事已经尘埃落定地发展到了结尾,不曾想柳暗花明又见一村,无法不在黑暗的影厅里暗暗叫绝。虽然有原著小说的精致在先,但是影片的改编非但不曾失色,加以清冷烘托氛围的配乐,以及精确地捕捉着寓意的画面,反而令人物更显得凸显和活跃。对于悬疑风格的作品,线索和细节的埋伏向来都能够在不小心间成为被评论家们弊病的硬伤,但是对大卫芬奇,却是异常擅长而得心应手的,以至片段之间,环环相扣,不急不缓地积蓄和迸发。如此复杂的故事,导演叙述的功力难得地游刃有余,铺陈,转折,倒切,所有的技术手法令影片不曾间断地引人入胜,直至结束。即便离开电影院后,仍旧在回家的路上一度回味,咀嚼。

大卫芬奇的电影,向来直抵人性世界的偏白和阴暗的角落。他是最能够在电影美学中用细节撬动震撼力的嘲讽大师之一。对于某种漆黑不明的社会现象和难以被公共启齿的人心算计,在这位电影大师的世界里,他热爱上这些,所体现出来的手段,就是揭发出来,并肆无忌惮地嘲弄它们。

而在新作《消失的女孩》中,这次被戏谑的对象,是婚姻。

男女主人公是令人羡慕的完美夫妻,相识于浪漫,开始于恩爱。只是,当爱情义无反顾地步入了婚姻以后,极少又能悠哉地保持原本的清白和孤傲的,彼此微妙的心思,对生活的所需,那些渴望,希求,轻易地成为了化学程式中的增减。本片就提供了其中一个被放大的极端范本,当生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间,虚伪就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互相挣扎,彼此困斗,渐渐演变成一场不可收拾的战役。谁控制着谁,谁占有着谁,爱情的出发时的真相,在牺牲和需索的失衡中,慢慢模糊不清。

电影所释放的力量,比起书籍上的文字,更拥有令人投降的直观。乍看入眼的荒诞,深思之下却使人惊惶,随之后来的,更是默默的沉重和疼痛。最终的结局,二人从此各自怀起私心地不离不弃,相守至死,果真应了婚姻的誓言,无力地绝望。

不愧是大卫芬奇,让我差点就以为这就是婚姻的真相。只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妥协,希望存在的必要性,是因为我们必需在真的去做什么事情之前,先下定一个决心。再好的故事,也只是无限地接近了真相,却又并非真相。艺术所贡献给生活的最诚意的教诲,就是在那些丑恶的事情真的发生之前,先尝试着开始自省。

Aug 25, 2014

周末夜谈


 

 

某夜,正值周末,在办公室加班完毕,被年轻的同事们相邀,来到河边的小酒肆,一道聚会谈天。年岁渐长后,对于生活与消遣的态度,慢慢趋于清淡和平缓,自相富足,而越来越难以享受得起在阴暗中的热烈气氛。年少时曾夜夜笙歌,频繁造访的那些夜店,如今也早就在记忆里冷落了。只是许久不来,码头的周末依旧盛开着生机活泼的景象,表演着熟悉不过的缤纷热闹,人头涌动,觥筹交错,音乐朝天。同事们笑,夜店生意的繁荣,正好能够显示出我国经济的高亢长虹。

一阵谈笑后,酒至微熏。感到胃里微微的烧灼感,眼里的画面变得抽象起来,渐渐地停止了说话,开始冷眼观察起周边的人事景象。这是特定时刻才会骤然兴起的小癖好,在热闹的气象里,独自观察周围不曾相认的路人,暗暗地通过他们的神色,穿着,动作,在心里编排出像电影般富于戏剧性的细节和情境。

空气中弥漫着粘稠和略有些颓败的味道。灯光昏暗,人的面孔扑朔迷离,难以辨认。一具具身体被内心潜伏的欲望纠缠,变得柔软而潮湿。每一个毛孔都散发出尽兴自由的欲望和蛊惑,挣开规则的束缚。

坐在与世隔绝的角落里,可以清晰地窥查这群肆意放任的人格。他们竭力地纵欲狰狞,直至醉意昭显。在某刻里,人性生存在现实与幻想的夹缝中,不知身归何处。他们态度暧昧,从不轻易做出选择。只有此时,在沸腾的夜色中,世界成了一片虚妄的梦境,能够抛弃掉所有在日间繁琐的计较。他们便也再无所保留,豁然释放。

有些人,在夜里显得愈为原始。这是长久以来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特征,他们在白日,和夜晚,表达出对待生活的各自相左的诉求,表现出彼此难容的形态。高尚的文明,和心底潜藏的野兽,即使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也会存有双面的感官。而谁也说不准,到底哪一个是幻觉,哪一个才是真相。

手中摇晃着半杯冰兑的白兰地。冰块在琥珀色的酒中缓缓打转,发出清脆的响声。残留在舌苔上的酒液会散发微微香甜的余味。浓郁深邃,令人痴迷。依旧不断有人前来把盏劝杯。胃里开始沸腾翻滚,但是必须克制隐忍,礼貌地回应。对我而言,这是更令人稍感疲惫的社交方式,有时会令我有些许难堪的负重。

只是,当大家都醉乐,便再不去理会,到此喧哗的初衷。这就是周末,有人欢乐,有人依旧辛苦,有的人的生活精彩纷呈,有的人的生活乏善可陈,有的人奋战未来,有的人享受现在,无论如何,这是一刻应该善待自己的时间。

Aug 4, 2014

生日快乐



农历七夕。季夏的阳光伴随了徐徐的轻风,似乎要将所有出行的路人的悠闲心情都融化在一起,再将欢快的气氛蒸腾起来,弥漫在热带无所不在的湿润空气里。如此愉悦的季节,如此充满了含蓄的浪漫的休息日,难免地,会被莫名地感染。正值总统府在这天开放,早在太阳初升,就约起了二三位好友,相聚一道,前去参观。大家都在这座城市定居多年,却也都是初次得闲拜访,在浩荡的排队人群里,四处欢声笑语,各自都怀起了小小的憧憬。

队伍徐徐前进,游客和居民,男女老幼,景象和谐有序。在炎热的气温里,每个人都在一边等待,一边悠然地谈笑。数十分钟,进入了白色雕花的铸铁大门,经过了戒备森严的安检,面前的景色才终于豁然开朗。无论如何逼近真实的道听途说,也不如身临其境的一瞬。难以想象,在喧闹非凡的城市中央,居然能够深藏起来这样美轮美奂的一座园林。四处可见空旷却又丰满的碧绿草地,一如自然之外的生机,更感到人力和艺术的精心打理。各种风格争艳的庭园,和风的小池,维多利亚的建筑,珍奇的花树和飞鸟,以及留下浓郁遗迹感的炮台,被小心的留下,也被小心的修缮,所能体会到的新加坡的历史,既能深厚,而又洁净。

有幸遇到了总统先生也莅临现场活动,令人深刻。目不暇接的优美景致后,许多访客都在宽阔的草地上围坐,或躺下休息,热带的城市空气纯清,碧天和白云,光景就像印象派的画作一样远离现实,美的虚妄。这是新加坡的白天。

从总统府出来后,身遭是亚洲最繁荣的购物区,集合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时尚,日用消费,周游不尽。丰富的现代文化,和突起的都市气质,坚固的经济基础,营造出东南亚地带最非凡的城市范本。这个国家所创造的成绩,令众多居住和路过这里的人们,感到骄傲。

日落,与朋友们告别后,独自兴起,定购了一间酒店闲住。酒店在滨海湾,房间位处高层。半夜后倚在阳台上远望。半幕停泊了无数大船的海面,半幕泛滥着五光十色的高楼大厦,填满眼帘。中间许多处住宅,数不清的窗口亮起的万家灯火,画面令人温暖。这是新加坡的夜晚。

国庆日临近,楼下的大街对面,临海而建的会场,正在紧张的筹备布置,这个国家的第四十九个生日。在我居住的十年里,这是以国民的身份而迎接的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举国节庆。十年之间,从面临的现实,直至内心的归属,一次次的接触,收获,与抵达,令飘零的情感,终于尘埃落定。远离的亲人,和独处的自己,那座远处的熟悉而陌生的城市,这座身前的陌生而熟悉的城市,一个在心里,一个在眼中,左右都似无法割离。能够想念的,能够向往的,爱意都在时刻交集,变得复杂,而难以直叙。即便如此,日益趋于诚挚的情感和祈愿,令我暗生欣慰。


生日快乐,新加坡。

Jul 21, 2014

信息时代的全民审判




 

荷兰当地时间717日,一架从阿姆斯特丹起飞,去往吉隆坡的客机坠毁。那天,相隔甚远的新加坡,似乎一切如常。从世界杯赛事的热情里渐渐平复后,工作又成为了一日经历的重心。事发当夜,我在公司加班后,驾车载同事回家。经历了一整天的辛苦,同事有些慵懒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翻看起电话来。突然,他直起身来,短暂的沉默后,用十分震惊而严肃的语气对我说,空难了。

回到家中,不及休息,我先拿来平板电脑浏览信息,发现不仅各家官方新闻头条报道,打开各种社交网站,满屏都在抒发着悲愤。仅仅在数月前,也是同一家航空公司,那架飞机如今依然下落未明。如今,又有一架客机坠毁,298名无辜乘客不幸罹难。事态的严重,牵动了全世界。即使自己并无亲人或朋友,或任何一位相识的人在客机上,但是听闻此讯,在世界的某处,能够仰望到的同一片天空中,数百生命集体殒灭,又岂能不心生感慨?莫名地,又令人想到,数天,数小时前,不幸发生的那刻,自己正在做些什么事情,生命何其无常。

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失踪的客机仍然是一个谜团之时,谁又该为这次更加确定的不幸负责,而被严惩?空难发生在一处政局复杂交错的地区,那里正经历交战。这到底是一场事故,还是蓄意制造的灾难?一个个问题,必需被翻查到底。在哀伤之余,全世界都瞪起了愤怒的眼睛,所有人都在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在一个彼此遇见,寡淡地问安,迅速地告别,然后各自匆忙的社交时代,被礼节和个体素养紧紧包裹的人们,彼此间的接触更趋于形式和功利,而情感的交流越来越被埋没。然而,这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信息时代,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每日都能够通过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受人检视。在过去,那些出于阴谋而能够被肆意地深埋数十上百年的真相,在今日,已非易事。发达的信息时代,带来了全人类的集体开智。何况,相关性命的事体,即使没有成为关注的热点,也绝无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看似愈加冷漠的人们,依然深怀同情,而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关注他人的生命,即是维护自己的未知的权益。

在罹难的乘客中,数量最多的死者来自荷兰和马来西亚,但是多数在网路上发表评论的众人都有这样的共识,这起事件,并非仅仅是罹难者,或所属的各国的灾难,那天所发生的,是一场全世界都应该共同缅怀,自省,并联合起来竭力寻出真凶和原委的不幸事件。

马来西亚的总理在事发后称,向客机开枪的人必受严惩!

是的。无论是谁,出于何种目的,在普世价值逐渐产生共识的现代文明里,胆敢恶意加害无辜的生命的人,必将受到全民的审判。

Jul 7, 2014

失未曾去



阳台上仍旧盛满了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陶土花盆,似曾记得却又无法唤出名字的各类植物,依然活得很好,一段时日来,无人精心照看,修剪,反而愈发地长出了型格,看似更显得茁壮精神。

江南,正在梅雨时节。空气里弥漫着轻柔和潮湿的味道,缠绵淅沥的细雨,欲休不止。独自坐在阳台角落里旧的泛黄的藤编竹椅上,既无半分阳光,也感受不到身遭有一丝微风。这样的时刻,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四下静谧。耳中只听到隔壁房间里悠悠传开的诵念的经文。只有这一处肃穆的迹象。

祖父去世。

因为年弱体衰,长期都患病症。先前也曾住院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令家人难测。父辈们担心打扰居住海外的子孙的生活工作,只在最后确认危急的时刻,才纷纷告知。骤然获悉,远方的孙子辈们各自搭乘最快的航班,从四处纷纷赶来。焦急回家的路程,直至家乡的那座江南小城,汇聚了一个家族最重大的等候。

我宁可相信,一段生离死别,从来都不将和命运有过任何纠葛。时代碾过所有人的生活,不曾留情地带来和带走,各种哀伤,欢喜,困境,生死,祸福。一切皆需默默承受。即便预设了再多的提示,生活依旧难以被洞悉。当我踏下飞机的时候,遗体已被火化,下土安葬。

家族四代同堂,子孙繁茂。往日疏于往来的亲属,再次聚集。按照旧俗,举办仪式和祭祀。彼此四下都忙碌开来,安排诵经的时辰,行礼的方式,供奉的数量,各自遵循严格的礼仪和规范。

我避开喧闹,独自来到阳台闲坐。少年时,每至暑假,都寄住在祖父母家。祖母管教甚严,轻易不准外出,于是大多消遣的时间都在这一方小小的露天阳台,祖父性格亲和柔软,时常一起下棋,读书。也一起种植花草。最诚恳的爱,必生自天然的彼此需索。长大后远行求学,直至在外居住。每次回家必先看望两位老人,只是每次行程丰满,来去匆匆。十年之间,没有在这里好好坐一坐。

直至亲人离世,我望着这些植物。不知道这些盆栽的寿命能够有多漫长,那些羊齿状的,和旁边更繁茂的圆润的绿叶簇拥在一起,间隙中生出几朵新鲜的,尚能在初夏里绽开的白色小花。眼中的画面稍许陌生,印象中,这里的众多植物,从未开出过花朵。而内心却又更趋于坚信,这些就是孩童时曾彼此相伴过的旧识。就连这些花盆堆放的位置,窗台上落满的杂物,墙角破损而落出来的沙石,和扶手下裹满红锈的钢筋,都像碎片一样组成一把完整的钥匙开启了深远的记忆。


记忆虚幻未定,却依旧能够是无法斩断的坚实存在,绵延深长。失却未曾去,客观的消灭也无法击溃内心的存留,即便是死亡。终将无法挽留的生命,也能够在怀念里轮回。

Jun 22, 2014

生命的奋战



彻夜不眠的原因曾有许多种,而在当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里,会出现一项一致无二的理由,就是观看足球比赛。

三十二支豪门劲旅逐鹿巴西,世界杯大赛,该是这个夏季最受全球关注的热事。那片南美胜地,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热烈奔放的足球王国,六十四年后再一次变成绿茵斗士们竞相追逐梦想的奇幻之境。

全世界六大赛区预选,只有三十二份进入决赛圈的配额,只有一支球队能够披荆斩棘,历经险难,最终登顶。多少参赛球队需将铩羽而归,这是最惨烈而和平的战争,从不出现双赢的局面。足球运动,比拼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意志,团队的合作,战略,而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也因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使赛果呈现不可预估的局势,这是其最大的魅力,也因此而收获了最大的观众数量。

迥异的风格,各自奉行熟悉的战术,赋予每支球队各相径庭的气质。大多热衷欣赏足球比赛的看客的心中,都有一支属意的球队,或有一位专注的球员。而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赛,无疑是大家期盼和呐喊的聚焦时刻。即使受到时区的残酷约束,许多足球迷们依旧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深夜或凌晨观看比赛。即使比赛结束,关掉直播画面后,倒在床上合眼补觉的那刻,依旧难以压制顷刻前尚曾澎湃的心情。对于平凡众生和饮食男女的碌碌难为的清淡生活,一场远在四海之外的热闹盛事,无疑也能够成为内心中又一次激情洋溢的狂欢,甚至是折射生命的激励。

从来没有一项运动赛事,甚至难得有一件事物,能够越过宗教,文化,政治,和地域,波及至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力。那些连续不断拼抢奋战的画面,无数具受伤倒地而又重新站起的躯体,失意的泪水,胜利的狂喜,随着奔跑和跃动的身影,形成一幕幕验明活着和价值的切实证据。

而本届的巴西,更成为意志和勇气的集中表现地。赛事至今,似乎模糊了固化的强弱格局。传统的豪强,不时被自信坚定的平凡球队颠覆。新生的挑战,无所畏惧,无处不在。奋勇争先的战场上,所有守卫名誉和胜绩的欲图,都需注入彻身激发的进入战斗的觉悟。即使是数年不可一世的卫冕冠军,只要无法挣脱萎靡的势态,同样被惨遭出局。


我们还能够在历史的经验和身边的故事中提取出更多的事例,但是一场世人瞩目的运动比赛所能体现的,或许更是直观。那些原本被认定难有作为的参赛队伍,也许最终也无法赢得冠军奖杯,但是那份奋起的决心,必将获得世人的尊重,甚至来自自己的对手。那些事迹诉说着,在四处争衡的世界里,最初,也是最终的交战,仅存留于自己。

Jun 8, 2014

梦与狂想的王国



许多年前,一个夜间,曾出门与两位伙伴幽会。去到一处未被城市开发的荒芜旷野里,在肆意生长的巨硕杂草间穿行,双脚踏在新鲜的烂泥和陈旧的石块里。四周都是萦绕的飞虫,月光流淌,露水清凉。除了虫鸣,满满的都是暗夜里的静谧。惊喜的却是,在一处生长着簇簇的白色小花的空旷泥地中,邂逅了一座被遗弃的旋转木马。锈迹斑斑,也没有华盖,却依旧可以转动。在那样的少年岁月里,如此的邂逅,无疑也值得算是一种探险经历中的恩赐。时去经年,不论在成人的世界里纠缠多久,那段少年时的童趣记忆,即便在梦境中,也从未被忘记。

经历和见识的积累,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必需,以及活着的各种物欲的争战,令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再难以被各种细微的精彩而欣喜。一群又一群人在平凡的生活洗礼中,集体流失了童年时单纯的梦。以此,那位七十岁依旧致力于为世界织梦的老人,显得尤为可敬。

看到一部电影,日本的导演砂田麻美的纪录片《梦与狂想的王国》。影片的海报是一张宫崎骏,铃木敏夫,和高畑勋坐在一起的三人合影。这三位就是世界闻名的动画工作室吉卜力的创办人。影片主要讲述了宫崎骏职业生涯最后一年的经历,以真实而日常的叙述,记录了宫崎骏最后一部电影《起风了》的制作过程,直到最后宫崎骏声明退休。

在片中,宫崎骏透露,当他和高畑勋的最后一部作品发布后,吉卜力工作室将会解散的消息。这是一个虽然意料之中,却依旧震动内心的消息。于我而言,成长中看过的宫崎骏的电影,一如在旷野中所遇到的旋转木马一样,是记忆中最幸福静好的时光。与高畑勋深沉写实的作品风格不同,宫崎骏的电影充满奇想,细腻,童趣,却又寓意了深刻的止战的理想。出生在尚武精神和扩张意图泛滥的昭和时代,经历了战争困苦的宫崎骏,却致力于在几乎所有作品中呼吁和平与梦想。

宫崎骏是第一位将动画电影上升到人文思考高度,而又在风格和意图上完全服务孩子的导演。宫崎骏在片中自称最遗憾的作品是电影《红猪》,因为该片的过于写实,而成为事实上的成人电影。尽管日本的动画产业依旧蓬勃发展,但是宫崎骏和吉卜力的缺席,依旧令人不免担忧,一个时代在内心的终结。

片末,宫崎骏声明引退的记者招待会。开会前夕,数位相关人士被安排在一个房间等候。每个人都坐在会议桌前积极地商谈着什么。小房间内人数不多,却话声嘈杂。只有宫崎骏闲淡地靠在窗边,向外凝望,仿佛这一切都与己无关。突然,他回头轻轻地招手,示意拍摄纪录片的记者过去身边,然后指向街对面的建筑,和更远处的城市。那日阴天,天空布满了黯淡的乌云,整个画面都被覆盖着沮丧的灰色。对面民宅的天台,一位男子正在用水管浇灌盆栽,即使那些正被滋润的植物,在这样阴郁的天气里也无法绽放出生机的绿意。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此时此刻的他,正被我们如此注视着。宫崎骏却饶有兴趣地对记者说,同时又自言自语道,你看到那些形状不同的屋顶?如果能从这个屋顶跳到另外的一片,或在烟囱和水管里攀爬穿行。通过那些绑在天上的电线,也能够毫无阻碍的行走,如果能在空中俯视,自由地飞行,就能够去到更远的地方。这些在真实的世界里难以实现的事情,而在动画里,却会变得很有趣。宫崎骏这样地说着,而他的话中的所有这些联想,都出现在他以往的作品中,被制作成所有影迷都曾熟悉的画面。即使是多么充满童趣和创造力的作品,源头也可能只是出自作者眼中的一个窗外的不起眼的景色中。


我还想再工作十年。这是宫崎骏写在自己的引退声明上的第一句话。

May 25, 2014




2012年,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推出一部美食类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题透过中国各地的食物生态,描述中国人平常的饮食习惯,对食物的品味审美,以及不同地方的人群的千差万别的生活流变,从而更少许地暗示出东方人面对自然和生息的生存哲学。目前,这部纪录片的第二季续集正在以周播的形式播出,收获了极高的收视和广泛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众多全球范围的华人在网络上对此片的海量点播。

在传媒业十分发达的西方,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专门的美食频道,介绍美食的专业评鉴和指南,各类杂志和网站更是不可胜数。无论哪个国度或民族,人类对于口腹食欲的刻苦追求,千百年来,从未停息。战乱,和平,迁徙,定居,文明的不断生长和繁衍的历史,创造出各处繁荣的习俗礼仪,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更约束于迥异的生活环境,依赖人类的生活智慧,形成如今无数灿烂的美食流传。

有人依水而生,捕捞渔获。有人靠山而生,采集野味。居住在高地的人放牧,而居住在平地的人们,则经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月运行,恒理不常。地处湿热,人们用辛辣刺激食欲,地处严寒,人们则用脂肪补充能量。每一种食物的变化的形态,都记录了人们顽强对抗恶劣的处境而艰辛生存的悠远轶事,却又集合了人与自然生息共荣,相取相得的平衡守则。

从艰辛地生存下去,到更优质地生活着,从饱食,到美食,食物的演变和进化,正是人类文明漫长发展的证据。三千年前,印度人将东南亚热带丛林中的红原鸡驯化,成为我们今日普遍食用的常见家禽,不仅保证了现代人所需的蛋白质,也诞生了无数传奇的味觉革命。现代工业和农业的进步,和当今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食物和餐饮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面容,被唤醒了更新颖的生活态势。日益丰盈的物质条件,也令人们对食物的欲望追求实现了巨大的可能性。如今,身处澳洲的食客已经能够轻易品尝到捕获于北欧海域的,却使用日式料理的海鱼刺身,而当时,韩国使用巨幅的石锅拌饭的海报照片占领纽约时代广场,也引起了世界的一时热论。

对于品味食物的艺术审美,犹如对音乐,画作,或雕塑等,越来越不被国界和地域所区隔,甚而超越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那些因才智而创生的全新菜式,或已分不清更似意大利,或更泰国。与之相反的是,人们对于食物刻印在自己内心的记忆,却是专属,甚至难以分享。

达到某地旅行,感受异域风情后,回归平淡凡俗的生活。多年后,记得自己曾去过此地,有极大的可能,首先闪现出来的画面和味道,是在此地尝过的一道地道食物。循着这种记忆,瞬时或又展开了封存多年的记忆,场景,人物,或许声音和气味,都再鲜活起来。食物所传达的,最能令人深邃探寻的,正是一种附着的记忆,一个背景的故事,一段许久悠长的浓郁情感。

对于极大多数常人而言,在某时刻最想吃到的食物,大概并不是什么名贵的料理,而只是一道十分朴素的却无数次出现在记忆中的食物。或许是远在家乡的已经近乎绝迹的小吃,或许是某位已经辞世的至亲的手艺。《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总顾问,香港著名的美食评论家蔡澜先生说,越简单的食物越好吃。这里所指,一来是一种饮食之道,寻求真实质朴的食物和味觉的纯然本色。一来更是点出东方人文的物我之道,人们对于滋味的眷恋,又是一种超越味觉与事物的深厚情怀,譬如月华,譬如落花。我们早已经分不清楚,那些反复回荡的滋味,到底是在舌尖,还是在心里。

 

May 12, 2014

母亲花



五月的第二个礼拜天,我在网路上慎重地选订一盒鲜花,赠与我的母亲。商家应景节日,花名唤作母亲花。花朵如期送至。母亲心性内敛,对于喜怒情感的把持约束,向来不轻易表露于外。却是父亲,传来简讯和花朵的照片,文字间溢出满意和欣慰。父亲拍摄的照片里,花朵看似被重新撒上一些水珠,精心摆放在客厅的案几上,旁边都是父母亲和我的家庭相片。

不自觉地,心里的惭愧开始慢慢烧灼起来,剧烈成隐隐的疼痛。我和父母亲常年里各居两地,越洋跨海,距离数千公里。每年也只回去探访一次,每回相处数日,又需匆匆告别。因此,每到节庆,我总想寻些方式,尽量补偿,聊表孝心。原本在我的预期中,本应更周全地来为母亲挑选一份得体合用的礼物。也曾苦思计较,却又一直没有一项安妥的办法。父母亲年近花甲,食用自足,生活无缺。我曾悄悄地向父亲提议,想要安排他与母亲一起,去往别地度假旅行。父亲先是推辞事务繁忙,没有空暇,最后对我说,等你以后得空,我们全家一起时再成行,才算享受天伦。

对于我的父母亲,典型而又普通的东方父母,能够合家相聚,就是最简单凡俗,又是最贴心受用的礼物。相较于西方家庭更重视的人性独立和人格尊重,东方的家长或许更崇尚和执着于贯彻长者和父辈的意志,并且给予子女更高的期许。可是这种意志的严控,在子女各自独立成熟后,却迅速地变得柔软,而那种期许,也渐渐地仅成为一种对团聚和相伴的渴望。

历史对于文化的不同栽培中,东西方聚积形成了并不相同的家庭观,然而自然人对于家庭的重视,却是重合一致的。家庭,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对家庭的描述是,个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许多经济学者也曾认同,家庭是社会单位中最小的生产力集体,是一种捆绑在一起的经济合作,并且联合资源养育后代的共同体。无疑,家庭在社会演进中,造成了稳定和促进发展的进步意义。

学术上使用冰冷的文字作出的定义和研究,无法描述出悠远绵长的人类史中,家庭结构内部分泌出的复杂,紧密,而无比厚重的情感。除了经济,法律,生物血缘等一切固有的连结的存在以外,亲情,成为更坚实不灭的内心纽带。

青年时未经世故,身上载满了泛滥的忧伤,和青涩的疑惑。孤身面对世界时,背后的家人跟深藏的亲情是不敢言及的沉重。母爱和父爱的无私支付,击溃少年时的自信和自尊,直抵一切由青春和无畏构筑起来的防线。这种亲情的巨大能量,有时令人心生恨意。时光流梭,岁月缓缓长成,变老。内心对亲情的辨识,显得愈发清晰,越来越可闻可见,生出感恩。慢慢开始,懂得如何来爱,懂得彼此间的得失获取,懂得依赖,即是一种满足。

Apr 28, 2014

由劳动节而想到的



转眼又至劳动节。一切都源自1886年的那场在美国芝加哥市的艰辛的大游行,事到巴黎,五月的第一天,从此被定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日,也成为世界工人的示威游行日。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指定一个节日的意义在于纪念,在追本溯源里自省,以更清醒的利落态势面向未来。

只是时至今日,身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度和都市里,百年以前的血腥事件,那样残酷激烈的对抗和冲突,绝不将再有机会发生。时代赋予节日的意义,也渐渐超脱开当初立意时被限定的意识形态,所涵盖的社会人群,也并不再仅仅被界限于某个政治概念里的特殊阶层。

这一天,越来越成为一个所有正在勤劳工作着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节日,成为每一位为社会和人人付诸贡献,为家庭奋力,为自身努力拼搏的人们的重要的一天,这一天里举国休假,犒慰在平日里繁忙工作的所有人。也是正好在这一天,操持着各行各业不同职位和工种的职场人士需要定心自省,重整,预备身心,投步至更长远艰辛的职场道路。

人皆以业而立,在人群社会中占领各自分工的不同角色。对自身事业的思考,无疑是一项审阅人生的重大环节。虽然说这样的审思并不拘于时间,随时感慨,遇事而触,但是在职业人所特别的节日里,感慨和触动,或许更能深刻。

笔者是一名空间设计师。往日闲时,会浏览一些圈内资讯,时常补拙。昨天无意间在社交网络上看到设计师梁志天的自媒体。梁志天,是香港著名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名作等身,获奖无数,在亚洲的设计圈里,颇有影响力。笔者还在学院时,就曾小闻其名,也曾在习作练习中学习过他的手法元素和搭配概念。只是设计师们有时又似文人,彼此间时而敬重,偶尔也各自相轻,大多也是因为喜好各有不同。那时看过梁先生的许多作品,总也以为风格里稍过功利,气质略显得浑浊,虽然布置精妙,场面华丽,却难看到半点书生的清秀,于是偏见地觉得风骨里总也跳脱不开许多港产设计师的世俗。以此,一些年来虽然一直闻名,倒也并不留心关注。只是昨夜偶尔在线上看到梁先生最近参与在北京的某个公益项目,做的一个小空间的设计方案。我只看到一张设计图,内心却顿时震动。那是一个完美而充满奇思的解决方案,布置勇敢,手法前瞻,结构也充满活力。不仅在使用功能上得到了优化,在艺术上也体现了张弛两全,有收有放的局面哲学。确是佳作。而我震惊的,倒不是作品的优长,而是看到了将近六十岁的梁先生,做出了与过往神格迥然相异的风格作品。令笔者诚心佩服,一篇图纸,简略几笔,足见大师功底。


这是在内心掠过的一个微小体验,每个人对于自己所属的一行一业的专心致力的心态,和以此相遇所获的成就,彼此的碰撞从无止尽,并不受到年龄,习惯,以及一切约定成俗的局限和约束。这就是职业人对自己事业的一种不懈追求,无论走到哪里,下次抬起脚,都是新的起点。

Apr 14, 2014

春来冬往



依旧在春天。香港金像奖最终尘埃落定。王家卫执导的影片《一代宗师》席卷十二项大奖,包括最有份量的最佳影片,成为本届颁奖典礼上收获最丰的作品。

向来慢工细磨的大师王家卫,这次拍摄《一代宗师》更是耗时逾十年,而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剪辑版本,虽然之前亦获奖无数,却也得到了褒贬两分的口碑,其中更是遭遇许多历来忠实喜爱王家卫的影迷们的批评。

邹静之的台词,张叔平的剪辑,王家卫式的细细雕琢的画面,意境出色的配乐,以及文武俱全的场面和情节,共同都构架起一部可谓无以复加的精致巨作,这些都似将要成为电影教科书般的令追慕者称赞。只是这次,除去这些,大师王家卫似乎忘记了,如何先把一个故事好好地来说完。

一部有壳而无骨的电影,不能说是优秀的。起码那部在院线上映的被剪得令观众费解的《一代宗师》,不能说是优秀的。画面,配乐,剪辑和拍摄的手法,这些都是电影艺术的形式表现,所有的精巧考究的表现,都是为了隐喻却又剥离出作品深藏内核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才是电影作品的魂魄,是所有类别的文艺作品的真实修行。对于电影这门综合各种艺术手段的集成艺术而言,表达还需依赖一项最重要和直观的手段,就是叙事。

恰恰《一代宗师》的叙事,是破碎的。令人怀疑的是,十年细磨出来的一部电影,是否在最后首映前,屈膝于某些商业顾虑,草草地剪辑出了这样一部令人略感遗憾的半成品?这是一片满处散落着精致部件的工地,而建筑商承诺交付的,理应是一座美轮美奂的房子。

王家卫执导电影的方法一向与众不同,不用剧本,让演员临场发挥,拍摄完素材后再随心剪片。以此,他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散发出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同时也令人担忧,王家卫的强烈出众的个人气质,盖过影片叙事本身的重要性,成为一个负存在。哪怕这部电影,是王家卫的电影。

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这是影片《一代宗师》里的台词,此处看来,未免不在映射导演王家卫自己的电影人生。四十岁前的王家卫,才华横溢,佳作辈出。而十年之间,虽然奖项等身,作品却愈渐显出乏力,陷入在自己的漩涡中无法抽身再进一步。始终抄袭自己,并不见得是一种继承。

由此,想到整个香港影业,曾经在全亚洲奋力抵御好莱坞的港产电影,自跨入新世纪后却一度颓靡,疲累前行。只有超越自身,重视创作,才能维持香港自由开明的电影市场,才能努力走过寒冬。


Mar 31, 2014

彩虹旗


当地时间329日,位于伦敦的各大政府机关,都插上了代表LGBT社群的彩虹旗帜。一项同性恋婚姻法正式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生效。同性恋伴侣从此能够合法结婚,并平等享受异性伴侣结婚后的一切权益,包括遗产继承权,配偶养老金继承权,人寿保险,子女抚养权,家庭团聚移民权等等。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一份声明中说,当彼此相爱的人们被法律拆分时,那么就是法律应当被修改。

从上世纪末开始,英国对待同性恋者的态度,经历了除罪化,合法化,承认民事配偶权,以及最终的婚姻合法化,这些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的进程和变革无疑都是这个充满历史的宪政国家在人权意义上的举足进步。

同性恋自古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从相传的故事,和能够被查阅的经典中,都可以寻到大量的证据。在文明璀璨的古希腊时代,众多先哲都曾在文学和思想著作中描述过同性恋文化,其题材也广泛出现在雕塑和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哲学圣贤柏拉图更曾在文章中明言,只有男性之间的爱情是高贵的,而其他种类的爱都不应受到重视。

除了西方的古老的哲学家,众多世界上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中国古代的许多王公贵族也不乏出自同性恋者。好似犹太人在经商和科学探索方面的杰出表现,同性恋者们在艺术和美学领域的特殊触感与过敏的品位,虽然未被科学验证,却一直在盛赞中被世界猜想。

即便如此,在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推进演变中,同性恋以及同性恋群体却一直都被边缘化,遭受无端而不公正的歧视,甚至被残酷地迫害。由于世界各主流的宗教教义都不提倡同性恋行为,在中世纪,同性恋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触怒神的罪恶。在东方,基于自然生育的道德伦理影响下,同性恋被封建社会长期抑制,从未获得真实的解放。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同性恋开始被当作为一种疾病,在精神和心智上遭受无端的揣测和质疑。加上医学发现证明,同性恋人群越来越成为艾滋病的薄弱防区。以至直到现今,同性恋群体依旧没有彻底摆脱来自异性倾向者的歧视,孤立,和抵触。

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性倾向的少数群体,其中的神秘和对其探知的匮乏,也导致了世人的误解。不但是同性恋者,其他双性恋者,跨性别群体,以及所有其他的非异性恋的少数弱视群体,都需要被唤起尊重。越多的呼吁,信任,和理解,才能促就现实的美好世界。

或许如此,只有在何时,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再也看不到悬挂起来的彩虹旗,那么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真正地享有了公正和平等,自由和解放,以及爱。

Mar 24, 2014

远奔

 

数小时飞行。舷窗外面是无止尽的湛蓝,和一直连绵纠缠的白云。越过底下的海面,岛屿,大陆,和山川,大多时候它们都无法被辨认。难以确知此时此刻自己的确切方位。假如更在夜间飞行,整个机舱似乎是流浪在虚无宇宙中隔绝于世的密闭容器。气流摩擦机身的噪音,以及不时的颠簸带动行李和杂物颤动的声响,充满耳房。这是最真切现实的随遇相安,而又无从自决。路程的意义,此刻变得简单,除了周全的到达,并无其他。

仿佛度过一场虚实不清的深梦,舱门打开,双脚落在刚刚还曾遥远的土地上,恍若隔世。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繁荣的交通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令人不必再消耗更多的时间在漫游的路途上。或许科技还将愈加昌明,只是无论如何,一路平安,永远都是来自路途某一端的沉重的期望。只要人在路上,总会有一颗颗潜伏的内心,无法安定淡然。

为什么要去往遥远的地方?那时还年少,内心怀有激烈,总是对这个世间的广阔充满探知的渴望,对于传言中的陌生之地,付诸了一切无法克制的向往。成年以后,因为求学,后来工作,期间又无数旅行,一直以来四处迁徙,走在路上。辗转多年,回到家乡的城市,见到蓦然间苍老的父亲和母亲,眼里默默地溢出亏欠。

那架不久前与世间失去联络的飞机上,那数百位来自各处的鲜活的生人,有的因事业生计,有的又度假探亲,远行搭乘上那趟在后来落下无尽未知的航班。一位朋友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说,如果能够万幸,所有人都安然无恙地归来,他们定能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家人,或许彻悟,挣脱开众多的世俗繁琐。我相信。只是我还想到,经历如此,一个人是否还能够心内坦然地再次步上远途?

儒家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古人善为孝贤的一种态度,自然无法成为被当代恪守的形式准则。只是,存在着那样不绝不灭的内核,恒古未变。各自都需记得,无论走至多远,都要竭力地,平安回家。


后记,写下这段文字的此时,我正在一架夜行的飞机上。机上的报纸,依旧满篇都是搜救失踪飞机的新闻。搜寻至今,始终无获,令人揪心。诚心希望,这世间能够有更多的圆满发生。

就像过节一样





时经惊蛰,渐至暮春。

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都开始归暖,但是节潮的气氛愈加冷却。绵绵的新雨中,刚从秋收和冬藏中丰足的农夫们陆续开始投入春耕。而城市,也开始褪脱去假日的欢腾和惬意,重新进入匆忙紧张的碌碌生息。

时节与季度的轮回,年复一年,具化到日复一日。


许多昂贵购买的用来应景的圣诞树,今天已经被置入屋中的储藏室,或被丢弃,那些在门上新贴不久的福字,和笔墨喜庆的对联,也被揭走。更何况,不远前曾谦诚许下的满怀期待和确信的愿想,也在繁复的奔忙里,日益在心中随波逐流,更被自己遗忘。


插在瓶中的节日玫瑰,终究会颓败溃烂,但是随花朵一同馈赠的爱意,却或许能够永恒 。这 才是最弥足珍贵的。


每至年底,节日接踵交替。许多宗教种族的旧历新年,圣诞节,新年元旦,华人的春节,元宵节,乃至西洋的情人节,此去彼来。过节在于人们的内心,却也越来越变成一组组应景而机械的符号。节日,成为象征性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可是幸福,从不曾来自于虚妄。


如果那些节日的本意,能够令我们更加从容地赋予生活更美好的景象。设想,绅士们能够在并不是情人节的寻常的某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在街角买上一支鲜花,藏在公文包里,送给开门的恋人一个猝不及防的惊喜。平日忙于生计的孩子们能够在不是新年的某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去陪伴老迈的长辈吃一顿温暖的晚餐,攻于事业的父母,能够抽空去观看一场孩子参与的表演或比赛。



如此,才是对待生活最真诚的交互。

Jan 24, 2014

行途



 

每至年底新岁,浮躁渐止。平日攻于世俗经济的人群陆续都开始稍息,生活趋向平缓。只有此时,城里的旅行社最是门庭鼎盛。众多被困守在繁华都市的居民积蓄起整年的悠长假期,开始期许一段自相满足的远途,去盛产名贵衣裳的欧洲购物观光,选择一座阳光肆虐的浪漫小岛清闲度假,或想到达一处充满传闻的陌生之地,增知见闻。

舒适的交通和客房,简便的支付方式,还有丛生而起的难以数尽的周全服务,旅行,已在当代成为一种消费型的完整的享乐形式。而在过去,踏上行程却多半都迁就于现实生计。在英语中,旅行这个词汇源出自法语,本意就是艰辛困顿。那时,离开家园,是为了存活下去。

时过境迁,物资愈加丰足的今日,体验短期的特殊生活方式,成为当代人的集体渴望,甚至需求,而附加了业余性和享受性的旅行,正好是极妥帖的满足。曾有经济学者定义旅行,离开住处,去往至少五十五公里外的异地,逗留时间多于一天,而少于一年。足够遥远的距离,和恰到好处的时长。

逃离,重整,或去体验,或去寻觅,每位旅行者在启程前,都各自在心内预设好出发的目的。然而在不同的地方,所将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风景,好似一场盛宴,却永远都不将得知,接下来的发生。只是,在旅行者的心中,总会善待每一段意外冒险。

收获勇气,积累体验,藏入记忆。无论是头等舱的豪华旅游套餐,还是带上背包,徒步上路。无论去往非洲,还是北美,出外两三天,还是大半年。仅需带上在路上的心,总会有所寻获。

久不出行的人,有时会无法克制地从体内流出一种困兽感,被诸多事务繁琐,物欲横流围追堵截,变得渐渐无力,暴躁,焦虑。生活此时,更显出了牢笼的摸样。

出发一场事先定好归期的短暂逃离,唤醒内核的新陈代谢,填充完满。比起在喧腾的现实中时刻动荡不安的内心交战,在颠沛流离的路上,看看沿途的洁净的风景,必定更有助于清朗地思考,令人重审,自省,整理好对物欲,对得失的测量。这样一段暂时的抽身世外,正是为了更好的重归生活的正轨。

 

 

 


Jan 7, 2014

Existence



假如不再有光,即使一小团孱弱的蝇火,也能够点亮世界。
行径繁华城市的街道,在某处路边的转角,在一方柏油水泥包围中的泥土里,邂逅一株消瘦的不知名的卑微植物。纤弱,却又倔强。顾自生长,而无视旁边的高耸夺目的大树,和远处烂漫盛开的繁花。晨曦的露水,日升起满溢在空气中的阳光,所扎根的新鲜浓郁的泥土,这些是繁衍生息的一切条件。生命的顽固,仅需如此。
寻至一片远离灯火的空旷草地,抬头仰视夜空,静待瞳孔渐渐熟悉起那片巨大的黑暗的深邃,那些来自久远时空的晴朗无暇的星月,映在眼帘,变得愈加闪烁,璀璨。此刻闭上眼睛,能够看到一群躁动跳跃的白点,仿佛在虚无中组成各种构成内心宇宙的影像,无需心怀叵测地窥探和怀疑,一切都真实可信。
当世界回归静谧,能够轻易地听到自己的呼吸,脉搏,甚至体内川流不息的血流。这应该是最清澈的自省。空气,食物,水,两性的别类。生物与生俱来的而生于体内的欲望的暗示,指引着生命的必须。饥饿而寻取食物,干渴而补充水分,性欲的产生而促成后代的衍续。生存下去的所需,仅此而已。
千百万年后,人们造起无数座城市,圈地围国,在自我构建的文明准则中,开始谨言慎行,又在内心中生出爱,恨,嫉妒,和狂妄,那些无数纠葛交缠的欲望,而陷入与自己的混乱交战。许多人开始无力倾听,开始无心辨识现实与虚妄,开始在偏失的命途中愈渐沦陷。
到底有什么真实的存在,能够治愈那些在生命中被细细灼伤的疼痛。是否再关切过,那些在记忆中曾遇到的细微景象,在青葱树林深处的一条涓涓细流,一片曾在飞行中望到的深蓝大海,或在某座山顶上濒临凋谢的白色小花。
眼睛所看到的何处,手指所触摸到的何处,那一定是一个大大的真实存在的世界,我们无法妄断。所能判别的,只有自己。仅需在荒蛮中,闭上双眼,点亮一团蝇火。



Dec 25, 2012

L's Top 10 Movies of 2012




《Life of Pi》


Les Misérables》

《The Dark Knight Rises》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Where The Trail Ends


《Prometheus》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Argo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The Dict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