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5, 2014




2012年,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推出一部美食类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题透过中国各地的食物生态,描述中国人平常的饮食习惯,对食物的品味审美,以及不同地方的人群的千差万别的生活流变,从而更少许地暗示出东方人面对自然和生息的生存哲学。目前,这部纪录片的第二季续集正在以周播的形式播出,收获了极高的收视和广泛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众多全球范围的华人在网络上对此片的海量点播。

在传媒业十分发达的西方,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专门的美食频道,介绍美食的专业评鉴和指南,各类杂志和网站更是不可胜数。无论哪个国度或民族,人类对于口腹食欲的刻苦追求,千百年来,从未停息。战乱,和平,迁徙,定居,文明的不断生长和繁衍的历史,创造出各处繁荣的习俗礼仪,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更约束于迥异的生活环境,依赖人类的生活智慧,形成如今无数灿烂的美食流传。

有人依水而生,捕捞渔获。有人靠山而生,采集野味。居住在高地的人放牧,而居住在平地的人们,则经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月运行,恒理不常。地处湿热,人们用辛辣刺激食欲,地处严寒,人们则用脂肪补充能量。每一种食物的变化的形态,都记录了人们顽强对抗恶劣的处境而艰辛生存的悠远轶事,却又集合了人与自然生息共荣,相取相得的平衡守则。

从艰辛地生存下去,到更优质地生活着,从饱食,到美食,食物的演变和进化,正是人类文明漫长发展的证据。三千年前,印度人将东南亚热带丛林中的红原鸡驯化,成为我们今日普遍食用的常见家禽,不仅保证了现代人所需的蛋白质,也诞生了无数传奇的味觉革命。现代工业和农业的进步,和当今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食物和餐饮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面容,被唤醒了更新颖的生活态势。日益丰盈的物质条件,也令人们对食物的欲望追求实现了巨大的可能性。如今,身处澳洲的食客已经能够轻易品尝到捕获于北欧海域的,却使用日式料理的海鱼刺身,而当时,韩国使用巨幅的石锅拌饭的海报照片占领纽约时代广场,也引起了世界的一时热论。

对于品味食物的艺术审美,犹如对音乐,画作,或雕塑等,越来越不被国界和地域所区隔,甚而超越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那些因才智而创生的全新菜式,或已分不清更似意大利,或更泰国。与之相反的是,人们对于食物刻印在自己内心的记忆,却是专属,甚至难以分享。

达到某地旅行,感受异域风情后,回归平淡凡俗的生活。多年后,记得自己曾去过此地,有极大的可能,首先闪现出来的画面和味道,是在此地尝过的一道地道食物。循着这种记忆,瞬时或又展开了封存多年的记忆,场景,人物,或许声音和气味,都再鲜活起来。食物所传达的,最能令人深邃探寻的,正是一种附着的记忆,一个背景的故事,一段许久悠长的浓郁情感。

对于极大多数常人而言,在某时刻最想吃到的食物,大概并不是什么名贵的料理,而只是一道十分朴素的却无数次出现在记忆中的食物。或许是远在家乡的已经近乎绝迹的小吃,或许是某位已经辞世的至亲的手艺。《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总顾问,香港著名的美食评论家蔡澜先生说,越简单的食物越好吃。这里所指,一来是一种饮食之道,寻求真实质朴的食物和味觉的纯然本色。一来更是点出东方人文的物我之道,人们对于滋味的眷恋,又是一种超越味觉与事物的深厚情怀,譬如月华,譬如落花。我们早已经分不清楚,那些反复回荡的滋味,到底是在舌尖,还是在心里。

 

May 12, 2014

母亲花



五月的第二个礼拜天,我在网路上慎重地选订一盒鲜花,赠与我的母亲。商家应景节日,花名唤作母亲花。花朵如期送至。母亲心性内敛,对于喜怒情感的把持约束,向来不轻易表露于外。却是父亲,传来简讯和花朵的照片,文字间溢出满意和欣慰。父亲拍摄的照片里,花朵看似被重新撒上一些水珠,精心摆放在客厅的案几上,旁边都是父母亲和我的家庭相片。

不自觉地,心里的惭愧开始慢慢烧灼起来,剧烈成隐隐的疼痛。我和父母亲常年里各居两地,越洋跨海,距离数千公里。每年也只回去探访一次,每回相处数日,又需匆匆告别。因此,每到节庆,我总想寻些方式,尽量补偿,聊表孝心。原本在我的预期中,本应更周全地来为母亲挑选一份得体合用的礼物。也曾苦思计较,却又一直没有一项安妥的办法。父母亲年近花甲,食用自足,生活无缺。我曾悄悄地向父亲提议,想要安排他与母亲一起,去往别地度假旅行。父亲先是推辞事务繁忙,没有空暇,最后对我说,等你以后得空,我们全家一起时再成行,才算享受天伦。

对于我的父母亲,典型而又普通的东方父母,能够合家相聚,就是最简单凡俗,又是最贴心受用的礼物。相较于西方家庭更重视的人性独立和人格尊重,东方的家长或许更崇尚和执着于贯彻长者和父辈的意志,并且给予子女更高的期许。可是这种意志的严控,在子女各自独立成熟后,却迅速地变得柔软,而那种期许,也渐渐地仅成为一种对团聚和相伴的渴望。

历史对于文化的不同栽培中,东西方聚积形成了并不相同的家庭观,然而自然人对于家庭的重视,却是重合一致的。家庭,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对家庭的描述是,个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许多经济学者也曾认同,家庭是社会单位中最小的生产力集体,是一种捆绑在一起的经济合作,并且联合资源养育后代的共同体。无疑,家庭在社会演进中,造成了稳定和促进发展的进步意义。

学术上使用冰冷的文字作出的定义和研究,无法描述出悠远绵长的人类史中,家庭结构内部分泌出的复杂,紧密,而无比厚重的情感。除了经济,法律,生物血缘等一切固有的连结的存在以外,亲情,成为更坚实不灭的内心纽带。

青年时未经世故,身上载满了泛滥的忧伤,和青涩的疑惑。孤身面对世界时,背后的家人跟深藏的亲情是不敢言及的沉重。母爱和父爱的无私支付,击溃少年时的自信和自尊,直抵一切由青春和无畏构筑起来的防线。这种亲情的巨大能量,有时令人心生恨意。时光流梭,岁月缓缓长成,变老。内心对亲情的辨识,显得愈发清晰,越来越可闻可见,生出感恩。慢慢开始,懂得如何来爱,懂得彼此间的得失获取,懂得依赖,即是一种满足。